全国政协委员李维平建议,在保障能源产业链安全方面,摸清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量、品位、分布等情况,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的动态管理,集中规模化开采稀缺矿产资源,尽快制订稀缺矿产资源生产基地建设方案。
李维平介绍,2020年我国镍、钴、钽、铌等矿产对外依存度超过85%,铀、铁、锰、铬、铜、锂、锆、铪等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%。
他认为,目前能源产业链还存在以下潜在风险:能源矿产开发存在短板,保供困难加大;能源输送管网负载平衡能力仍需强化;产业链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风险;新能源产业的超大规模高速发展加大了技术“卡脖子”风险;宏观政策仍需协调。
据此,李维平建议“补链”,摸清储量,增强勘探,优化进口,补齐短板。
一是摸清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量、品位、分布等情况,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的动态管理,集中规模化开采稀缺矿产资源,尽快制订稀缺矿产资源生产基地建设方案。
二是优化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和对外投资格局,降低进口来源地集中度,推动海外投资合理布局,抵御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、投资开发过度集中于特定国家带来的市场风险。
三是推动国家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常态化,健全以产品为主、产能和产地为辅的储备体系,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储备和应急调用能力,为短期市场供应中断提供保障。
在“强链”方面,提升能力,安全运输,协同互济,统筹保障。
一是增强现有能源管网设施的多负载能力。利用灵活性资源、储能技术、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等支撑风、光发电并网消纳和电网平衡。建议编制天然气管道掺氢的规范和标准,积极尝试和部署天然气管网掺氢示范项目。
二是强化战略、规划协同作用,推进能源产业链协同互济。建立行业产业上下游之间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机制,确保极端情况下能源供应安全。强化区域之间统筹保障,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,在能源生产、运输、应急调配等方面互联互通、互济互保。增强多能源品之间协调互补,鼓励建设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,推动“风光水火储一体化”基地建设。
三是完善能源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。综合运用数字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,监测和预判国内外能源市场形势,建立分级分类能源供应安全预案体系。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组织协调体系,提高能源产业链供应安全保障水平。
此外,李维平建议“建链”,先立后破,安全降碳,技术攻坚,保障消纳。
一是构建央地上下联动,地区协同支持,部门分工协商,基层智慧治理的政策协调机制。坚持稳字当头,确保面向双碳目标和增长目标的能源转型有序推进。
二是保障“新”“老”赛道平稳转型。以能源安全供应作为前置条件,充分发挥煤炭、煤电的“兜底”和调节作用,有序过渡煤炭和煤电,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,从而向低碳乃至“零碳”的平稳过渡。
三是推动“新”赛道上多道并举、同台竞技开展创新攻坚。梳理、明确亟待更新和尚未突破的技术领域,鼓励不同新能源技术开展技术攻坚和应用示范,打通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。